Back

026 第26章  内战中的内战

            第26章  内战中的内战



  沈阳。北平。葫芦岛。“美龄号”频繁起落,“重庆号”往来驰骋。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想在锦州决一雌雄,住西柏坡的毛泽东,只能用电报做林

彪的思想工作。



  武装到翅膀的蒋介石,亲自与卫立煌等人面谈,还未开打,国民党自己已经乱

套了。



              蒋介石的难唱曲



  蒋介石先要撤退东北——这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



  后来又要东西对进,决战锦州——这正是林彪所忧虑的。



  蒋介石并不白给。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

欲者胜;以虞得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蒋介石丢掉东北,白白断送了一个精锐的战略兵团,正好犯了这五条。其中最

关键的是上下异心,将不用命。







各吹各的调



  从1948年2月起,蒋介石或派人与卫立煌商讨,或亲自召见卫立煌,反反复复就

是一个主题:将沈阳主力撤至锦州。



  蒋介石看得明白。



  他要连这点也看不出来,後来大概不会把台湾经营成那样子。



  打了两年,“攻”打成“守”。而且只能依靠战略城市重点防御,战略上的防

线各个孤立。孤悬在黑土地上的一坨,更是岌岌可危。运输困难,大量增援已不可

能。不能增兵,只有撤兵,保住一个战略兵团,还能缩短和加强防线。否则,只有

白扔在那片让他丢尽脸面的遥远的黑土地上了。



  从卫立煌到兵团司令和军长,都不同意一一这倒挺像林彪那个“均”字。



  卫立煌说,共军占领了锦沈间的要隘沟帮子,河流解冻,道路翻浆,重武器和

部队无法通过,出沈阳会被吃掉。蒋介石说,不撤,补给没法解决。卫立煌说,可

以找美国顾问团帮忙。蒋介石说:“只要你对于部队补给有办法,也可照你的意见

暂不撤往锦州。”(31)。



  “东北新立屯与沟帮子各要点相继失陷,共匪紧逼锦州,沈阳更形孤立,国军

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二十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32)”



  蒋介石如此好说话,是忘掉了2月2日所记《一周反省录》中的这段话吗?



  主力撤到锦州,等于放弃东北。这将在剧烈动荡的国民党内部引起什麽反响?

又该怎样面对国际视听?当年丢失东三省,国内外人声鼎沸,如今再丢一次,“总

统”和“委员长”面子往哪儿搁?



  “接收”变成“撤退”,心头不是味儿没说的了。可长痛不如短痛,自己拉下

面子总比被人打掉面子好。蒋介石看起来明白,说起来也能“破釜沉舟”,做起来

就碍起面子了。



  辽沈战役把“撤退”打成“决战”。



  是退是战,蒋介石都是认定锦州这扇大门是绝不能被打开的。



  9月30日,蒋介石飞到北平,与傅作义商讨,决定抽调62军、92军(後来只去个

21师)和独立95师,海运葫芦岛,由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向锦州攻击。



  10月2日,又飞抵沈阳,组织西进。



  卫立煌等人仍是一个“均”字。



  卫立煌力主守沈阳。他认为,出辽西背辽河、新开河和饶阳河三条大水作战,

共军战术一贯是围城打援,太危险。锦州之围应由关内解决,与锦州部队会合後,

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攻击前进时,沈阳主力才能出辽西。“沈阳只有一套本钱,合则

能守能攻,分则攻守两不成。”(33)“不能单独出辽西,这是真理!”(34)直到西

进兵团行将覆灭了,他还坚持这个“真理”,要廖耀湘退守沈阳。



  廖耀湘先赞同守沈阳,後来见不出沈阳不行了,就主张出营口。



  在沈阳高级军官会议上,蒋介石说:



    形势的发展,实在出乎吾人所料。锦州是东北我军的咽喉,势在必保,我

  此次来沈,是来救你们出去的,过去你们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现在已其中在

  辽西走廊,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好机会,只要大家以革命精神下定决心,坚

  决服从命令,我想一定可以成功。今日惟有死中求生,如此战失败,则与各位

  再无相见之期矣!以住的失败,就在于不听我的话哟!……我已经60多岁了,

  死了没什麽,可你们还年轻,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都让共产党把你们抓了去

  !(35)



  敞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悲剧人物之一,能说出这番实在话,只有蒋介石了。



  蒋介石在黑土地上的知音,是热点中的热点的范汉杰。



  10月2日,蒋介石问范汉杰,是否应将锦州守军撤到锦西。范汉杰“认为如能以

锦州守军吸引解放军主力,而从沈阳和关内抽调两个有力兵团,在锦州地区与解放

军作一次决战是一个好机会”。(36)结果,他连逃跑的机会都没了。



  林彪的东北野战军突然出现在北宁线上时,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已经发起济南战

役。蒋介石顾不得东北,专务济南。济南丢了,才奔东北。东北忙活丢了,又去忙

活淮海。淮海败了,又奔平津。丢一块放下一块心,最後把自己放逐到台湾去了。



  一部50馀万字的《辽沈战役亲历记》,50多位败军之将,都把失败归咎于跑去

了那个美丽的宝岛的领袖蒋介石。这很能使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後,那些垂头丧

气的德军将领写的那些垂头丧气的文章。



  不光辽沈战役,国民党在整个大陆的失败,归咎於蒋介石都是理所当然的。



  但在具体问题上,不应一概而论。



  後备力量已经枯竭,大规模空运补给力所不及,东北已成死棋,卫立煌的“以

不变应万变”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退据锦州,和傅作义连成一体,不但能缩短和

加强防线,且能把住大门,不使共军进关。



  出辽西危险再大,也比坐以侍毙强。共产党先动手了,趁大门还未关闭,东西

对进,两面夹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不能说一点希望也没有。“击灭共军主

力”是不可能的,可打不赢,能不能打平?打不平,能不能突出去一部分?那个白

给了的廖耀湘兵团,果真就是那麽白给的吗?



  应该说,从“撤退”到“决战”,都不失为下策中的上策:应该说,卫立煌和

廖耀湘若能及早出动,孤注一掷,以死求生,林彪是捞不到那麽大便宜的,还应该

说,出辽西、出营口,守沈阳,这台戏怎麽唱也难唱。但是,三点中无论抓住哪一

点,同心同德干到底,起码,国民党在黑土地上不会“稀哩哗啦”得那样快。



  10月2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历代据守长城防敌南侵今日国防危机

仍在北疆》。11月2日,即辽沈战役结束这一天,《中央日报》发表社论《东北与世

界的前途》,把共产党占领东北称为“十七年後的新‘九一八事变’”。



  历代据守长城为防外族入侵,“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国民

党故意混淆这场战争的性质(蒋介石曾多次鼓吹黑土地上的内战是“民族战争”)

,用心是再明显不过的。而对这场关东大决战将在全国产生什麽样的连锁反应,更

是看得明明白白。



  脑子并不是一团浆糊的蒋介石,却把这场命运攸关的决战搞成了一团浆糊。



  也算一场军事学术大研讨。



  权高势重,却不能推动部下向预定目标前进,这样的领袖算什麽领袖呢?



  蒋介石被他一手铸造的官僚机器将死了。





“万岁”与“崩殂”



  为了完成“东西对进,决战锦州’这个主题,蒋介石或个别召见,或集体训话

,每次都大讲”黄埔精神”、“北伐精神”。



    怒涛澎湃,

    红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唱过这支歌的人,谁能忘记广州那个叫“黄埔”的小岛呢?三民主义。国共合

作。“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从珠江之滨唱到长江流域,人民箪食壶桨,大军势

如破竹。



  蒋介石尤其不能忘记黄埔。



  据说,蒋介石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即保定军校前身)学习时,一次上细

菌课,一个日本军医官拿著一块泥巳说:这块泥巴能寄生4亿细菌,就像4亿中国人

寄生在里面一样。19岁的蒋介石愤而向前,把泥巴扭成八块,指著其中一块说:这

里有5千万细菌,就像5千万日本人一样。



  “八·一三”上海抗战,蒋介石不惜血本,调集占全国军队1/3还强的73个师,

而且全是精锐,顽强抗击。他自己不顾敌机轰炸,亲临苏州前线督战。



  这里不想评价上海抗战在军事上的得失,也不想论述蒋介石在8年抗战中的功过

。比之汪精卫之流,在民族危亡关头,要紧的是一颗男子汉的中国心。



  而在像一部乱七八槽打斗片的中原逐鹿中,蒋介石就像个技艺超笔的武林高手

。流血的不流血的双管齐下,大小军阀不是被收买,就是被干棹,打遍天下无敌手

。抗战中那些听命於他的战区司令,近一半是他当年的对头。中国心固然举足轻重

,蒋介石的魅力也不应低估。



  动乱年代发迹的领袖,绝少庸碌之辈。有些文章把蒋介石说成是军事上的低能

儿,那是把他和後来的毛泽东比较了。当初孙中山倚重於他的,主要就是他的军事

才能。但蒋介石的才能,主要还在政治上。他是政坛高手,是阴谋大家,是权术大

师。“智谋”与“阴谋”,是经常难以区辨的。正义的事业,有时也要凭借阴谋手

段来完成。



  红领巾时代,历史老师讲“八年抗战,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讲“蒋介石早

年投机革命”。投机也好,革命也好,蒋介石当年确曾革命来着(不然,有些事情

就讲不明白)。他赖以起家的那所军校,也确实有一种“黄埔精神”。



  一种代表了那个时代潮流,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革命精神。一种救国救民、发愤

图强的民族精神。一种不为官,不为钱,不要命的战斗精神。



  其实,蒋介石不用讲那麽远,那个大轰炸期间的重庆就够辉煌的了。那些成千

上万入川的人,如果留在沿海吃汉奸饭,日本人和汪精卫给的薪水是蒋介石的两三

倍。没有一个盟国支持蒋介石,各个战场上传来的都是沮丧的消息,前途就像雾重

庆一样渺茫。可他们宁肯把父母和妻子儿女抛在敌後,也要跟著他们的委员长来重

庆吃炸弹。因为蒋委员长在抗战,抗战中的蒋委员长的脉搏,是和全民族的脉搏一

起跳动的。



  可如今蒋介石再讲起这些,就像个浑身掉渣的老太婆在那儿炫耀:瞧,我当年

多麽漂亮!



  产生蒋介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黄埔精神”早死了。不然,他会落到这步田

地吗?



  他驾驭革命潮流统一了中国,获得了一切。当他达到权力和荣耀的顶峰时,立

刻就迅速而自然地跌落了。



  这是蒋介石的悲剧,也是历史的“规律”,“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

。”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谁没有头脑?谁没有思想?如此人间才冬暖夏凉,这般

世界才日新月异。有人却要把人都变成木偶:“服从要到盲目的程度,信仰要到迷

信的程度。”“一切都在领袖的脑壳之中,领袖的脑壳要你怎样就应该怎样,我们

一切不必问,也不该问。只要随著领袖的脑壳去,你可以万无一失。”(37)。



  世界上果真有这样的“脑壳”,4亿中国人情愿把脑袋当作吃饭的家什,跟著这

样的“脑壳”正步走。可惜没有。没有就要思想,要思想就是罪过,就是“共匪”

、“奸党”,就抓,就杀。“莫谈国事”——这就是蒋介石治下的“民国”。



  一个人成了超乎一切之上的神时,神和人的悲剧就开始了。



  人民苦到了极处,是因为专制到了极处,官僚腐败到了极处。



  “有条(金条)有理,无法(法币)无天。”谁有条?谁有法?“国家”、“

民族”挂在嘴上,都借革命营私取利,官越大本事越大。剿不光的共产党,因为共

产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抓不尽,也不能抓贪官污吏。若是把贪官污吏都打灭了,蒋

介石的天下不就垮塌了吗?



  据说大讲“黄埔精神”的蒋介石挺廉洁。这倒不乏一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

可一个把整个国家都视为己有的人,还用得著往腰包裹划拉甚麽吗?



  8年抗战,不能忽视蒋介石的中国心,也不应忽略这场民族战争同时也是他的战

争。中国灭亡了,他给谁当“委员长”?



  蒋介石当总统大庆大贺。他当总统与人民何干?谁当总统还不是他说了算?不

就是把“蒋委员长万岁”换成“蒋总统万岁”吗?上层龙争虎斗,鱼死网破,“总

统”总是会有人当的。中国从来不缺“总统”。谁当都一样。轻诺寡信,人民已经

领教得大多了。人民关心的是好好建设国家过日子,不再骨肉相残窝里斗。可这样

的总统在哪里呢?



  孙中山听到“孙大总统万岁”时,说:“万岁”是封建皇帝的称呼,为了打倒

“万岁”流了多少血?我要接受这个称呼,如何对得起先烈?



  没人考证蒋介石第一次被呼“万岁”,是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地。这位“万岁”

当时是何种心情,也没有人能体味到。人们看到的,是蒋介石去世後两小时,台湾

政府新闻局发布的公告,称蒋介石之死为“崩殂”。



  一个未黄袍加身的封建帝王。



  罗斯福对邱吉雨说:“与你同处在一个年代里真是件快事。”



  邱吉雨说罗斯福:“与他进行会晤有如打开第一瓶香槟酒时那麽高兴。”



  同为炎黄子孙的蒋介石和毛泽东,则恰恰相反。



  从主义到性格都格格不入的两个强人的碰撞,构成了迄今为止的半部中国现代

史。



  蒋介石一生都在研究中国,最让他伤脑筋的,就是比他小6岁的毛泽东。越研究

越没辙,气急败坏地对毛泽东发了一道“通缉令”,罪名是“妄图颠覆政府,其为

内乱犯”。



  毛泽东也在研究蒋介石,越研究越不把这个对手放在眼里。辽沈战役中,他在

发往黑土地的一封电报中说:“蒋介石已到沈阳,不过是替丧失信心的部下打气。

他讲些做些甚麽,你们完全不要理他。”(38)蒋介石临终前,一定恨恨地念念不忘

毛泽东。毛泽东大概早把蒋介石扔脑後去了。



  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中国政府对于列强的每次压迫都作了让步。



  这就使他们都寻求和致力於民族的振兴。



  一党领袖的毛泽东,连斯大林都瞧他不起,固然不是滋味儿。而中国合法的领

袖蒋介石,在与洋人打交道时所受的窝囊气,甚至比毛泽东还多。就说令共产党忿

恨不己的美援,蒋介石稍不顺情遂意,就可能被断流。1948年杜鲁门连任美国总统

後,蒋介石致信杜鲁门:“支持国民政府作战目标的美国政策,如能见诸一篇坚决

的宣言,将可维持军队的士气与人民的信心,因而加强中国政府的地位,以从事於

正在北方与华中展开的大战。”(39)可以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的蒋介石,在杜鲁

门这位洋大人面前,却连这样一纸空言的面子都捞不到。



  有着世界强国伟大历史的国家,经济实力却不如世界强国的一个零头,这是每

个当家人都难以容忍的。



  可抗战胜利後,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毛泽东则把“阶级斗争”这个“纲”,一

直抓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在一个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的国家裒,是很难孕育喜剧人物的。





              卫立煌这条汉子



  ,——战犯录之七1948年12月5日,共产党宣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蒋介石当之

无愧地排在首位,卫立煌名列13。



  第三次内战,做为黑土地上的败军统帅,卫立煌基本上只是参加了个辽沈战役

。若仅此就决定了这个“13”,那可是重了些。







悍将



  蒋介石在黑土地上三易主帅,杜聿明、陈诚和衙立煌。陈诚应该说倾向於政界

人物,杜聿明和卫立煌则是地地道道的将军。而杜聿明和卫立煌又有所不同,一为

儒将,一为悍将。



  从孙中山的卫士,到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

战区司令,刚烈骠悍,没有官样,倒像个黑土地上的车老板的卫立煌,一直是国民

党军队中最能打仗的将军之一。既是著名的剿共将领,又是抗日民族英雄。美国出

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说他是“常胜将军”。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

称他为“支那虎将”。



  1纵、6纵、7纵的老人,一辈子忘不了四野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当年在鄂豫皖

参加过第四次反“围剿”的老人,永远忘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卫

立煌。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63万大军,进攻鄂豫皖根据地。8月,14军军长卫立煌

到达黄安(今红安)附近。黄昏时分,红军一个奇袭,击溃10师31旅,直捣军部。

卫立煌亲率特务连拚死抵抗。特务连武器精良,卫立煌个人还有几支当时国内少见

的英式自动步枪。红军若不见伤亡太大,有些迟疑,再猛攻几分钟,卫立煌就用不

著後来被宣布为战犯了。



  地跨鄂豫两省的大别山中的险要城镇金家寨,当年曾是太平天国、捻军和白朗

军的重要据点,现在是鄂豫皖根据地军政中心。蒋介石严厉催促向金家寨进军,各

军皆畏思不前。卫立煌精心策划,率领一个师从小路翻山越岭,直扑金家寨。没想

到红军主力已经西撤,少量守军也没想到“白狗子”会来得这麽快。



  蒋介石正在为各部怯敌避战发脾气,听说卫立煌已经占领金家寨,大喜过望,

亲去慰问。除给卫立煌巨额奖金外,还由国民政府明令,将安徽的六安、霍山、霍

的和河南的固始、商城五个县的部份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建立一个新的县治

,命名为“立煌县”。



  国民党统治时期,以人名作县名者,除国父孙中山的故乡广东“中山县”外,

只有一个“立煌县”。



  一个将军能混到这份儿上,也算顶天够份儿了。



  可“中山县”是一个民族对一位伟人的怀念,“立煌县”算甚麽呢?



  多少士兵的血?多少孤儿寡母的血和泪?卫立煌的83师进驻金家寨後,三个月

中,就捕杀900多红军和红军家属。



  “立煌县”——一座血腥的黑碑,当为一切以打杀中国人为能事者戒。



  现在,为蒋介石立下煌煌战功的卫立煌,要为民族而战了。



  南京陆军大学学员可以选学一门外语。陆大特一期唯一带职学习的卫立煌,选

学的是日语。有人学日语是为了当奴才,卫立煌学日语是为了打日本。他认为将来

中国的敌人,就是一衣带水的日本。



  “七七”事变时,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立即致电蒋介石,表示对日绝不可软

弱退让。7月底,北平危在旦夕,卫立煌请缨北上。



  10月,抗战期间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敌我双方伤亡惨重的忻口战

役打响了。



  日军三个师团加特种部队,在飞机、战车和重炮掩护下,猛攻忻口。第二战区

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率军奋勇抵抗。



  我军没有高射炮,敌机放肆轰炸,将右翼重点南怀化一线工事夷弓平地,占据

灵山制高点。卫立煌立即命令18军31师反击。10年後在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

二绥靖区中将司令李仙洲,率领31师猛攻一天,伤亡惨重。师长李仙洲胸部被打穿





  李仙洲失利,卫立煌集中五个旅,亲自指挥,兵分三路,趁黑夜拚死反攻,双

方都怕炮火伤著自己人,只投弹,拚刺刀,甚至徒手肉搏。灵山得而复失,失而复

得。中路兵团总指挥、9军军长郝梦麟,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弥留之际,高呼

杀敌。同时牺牲的,还有54师副师长刘家麒,独立五旅旅长郑挺珍。日军也有师团

长和旅团长伤亡。



  郝梦麟牺牲,卫立煌派61军军长陈长捷继任,平津战役打响前,林彪和罗荣桓

写信,劝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放下武器。陈长捷覆信说:“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

,放下武器是军人之耻,”(40)现在,陈长捷打得更坚决。双方在南怀化南拉锯般

厮杀,日军另一师团未增援上来前,始终未获进展。



  粗线条的卫立煌有勇有谋,对日军战略战术早有研究。忻口战役初期,他就有

过围歼坂垣师团的设想。忻口守军死打硬拚,确曾造成了这样的机会。可就在卫立

煌准备从左翼发动攻击时,平汉线上的第一战区司令、“长跑将军”刘峙,一退再

退,敞开了娘子关外的大门,日军以钳形攻势绕到卫立煌背後。



  “支那虎将”再勇猛强悍,也没有三头六臂。



  忻口撤退後,卫立煌黑了,瘦了,生了满身虱子——像林彪後来在黑土地上一

样,脱光膀子抓。



  1943年10月,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



  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远征军反攻。



  5月11日至21日,20集团军强渡怒江成功。此举在国际上引起反响。发行量很大

的美国《时代》周刊敞了专题报导,在封面上刊登卫立煌照片,题为《常胜将军卫

立煌》。



  在滇西的群山丛林中作战,对于卫立煌是个陌生的课题,反攻前,卫立煌对每

一条攻击路线,都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他发现有条隐密的小路,就询问当地老人

。反攻时,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日军背後,日军惊徨失措,吃了很大的亏。



  滇西有5万日军,正集中精力对付英美盟军。在密支那的18师团,已被从印度向

回打的新1军、新6军牵制,不可能分兵滇西。卫立焊决心以霍揆彰的20集团军为右

翼集团,宋希濂的11集团军为左翼集团,集中力量攻击战略要地腾冲,全面转入反

攻,蒋介石有些犹豫:敌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万一失败怎麽办?



  卫立煌说:我负全责。



  孙立人以他的骁勇善战和弗吉尼亚军校的文凭(应为“武凭”),受到英美的

青睐。行武出身的卫立煌,则纯粹以赫赫战功而饮誉中外。





“以不变应万变”



  1938年4月,卫立煌去洛阳开会,路过延安参观抗大时,抗大学生高呼:“坚决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欢迎卫副司令长官!”“和卫立煌长官一起打到鸭绿江!

……”



  真的打到了鸭绿江边。只是不是打日本,而是重操旧业打内战。



  不过,黑土地上可是绝对没有“立煌县”的。



  蒋介石是把卫立煌做为一张王牌打到东北来的。



  卫立煌的方针是:“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线。(41)”卫立煌

刻意经营,准备大干一番。



  首先是网罗旧部。他把原14军旧属陈铁和彭杰如找来,分别委为“剿总”副总

司令和副参谋长。主动上门的,都予安排。对于有旧属关系的现职将领,则另眼相

看。他能到东北来的一个原因,就因为这里大都是远征军的人,用着方便,他常说

:大家都老朋友,我们共同努力。



  蒋介石视浙江人为心腹知音,于是就有人考证自己祖籍不仅是浙江,而且是奉

化。阎锡山那方天地更痛快:“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卫立煌则是:“夜间

出门不用问,合肥话当口令。”14集团军特务团清一色是合肥子弟,团长是个本家

侄子,不光是一家将帅一家兵,长官部那麽多安徽官员,连保姆都是合肥女人。



  应该说,这一切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而做为“嫡系中的杂牌”,卫立煌也是

能容人,善于团结不同系统的人。他到东北後,对杜聿明和陈诚的班底,一概留用

。对张作相、万福麟、马占山等原东北军将领,陈诚视之为无物,他则侍之以礼,

在这点上,职业军人卫立煌比陈诚更具政治家风度。



  然而,卫立煌再有风度,黑土地这方天已是谁也无力再补了。



  然後是大力争取美援,卫立煌任远征军司令时,常与美军将领打交道,颇得好

感。战後作为马歇尔的客人,到美国考察访问几个月,又结交一些军界朋友。4月以

後,各种装备源源而来,让林彪多发一笔美国财。



  那次卫立煌参观完抗大,又去二十里铺看望平型关战斗中受伤的林彪。卫立煌

想给林彪送点礼,没准备,临时凑600元觉得拿不出手,挺遗憾。这回补上了。



  接著就是补充兵员,整训部队,构筑和加固防御工事。并亲到锦州、本溪、抚

顺视察,大力督促各部抢购粮食。



  都是为了一个“守”字。



  卫立煌到东北是有条件的。一是蒋介石把党政大权全交给他。二是被陈诚丢掉

的10万部队近四个军,要全部补齐。三是蒋介石同意由关内增派部队,充实兵员和

补充装备。



  从卫立煌的条件和蒋介石的允诺看,他们都想保全东北,蒋介石很快就变卦了

。一是新立屯、辽阳、鞍山告急,再三电令卫立煌派兵解围,卫立煌无动於衷。二

是全国战场越来越吃紧,根本不可能向关外大量增兵。而不向关外增兵,保全东北

是不可能的。东北不保,华北难保。但东北迟早不保,与其被吃掉,还不如跑掉。

而且这些部队都是精锐,有五大主力中的两个。就像林彪舍不得丢掉那些重装备一

样,他是时刻都惦记看这点金贵家底的。



  “以不变应万变”——卫立煌既应共产党的万变,也应蒋介石的万变。



  卫立煌认为:“共军目前采用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

圈套,只有积蓄力量、固守沈阳,以侍时局变化。”(42)时局怎样变化呢?“美国

人是坚决反苏反共的,沈阳系东北重镇,有战略价值,决不会坐视不理。现在东北

问题,苏美等国利之所在,势在必争。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43)

不知道卫立煌访美时,美国人给他灌了些甚麽洋汤。反正在希望、并把希望寄托在

“美苏必战”,并且是“美国必胜”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上。卫立煌与蒋介石如出一

辙。



  卫立煌认为沈阳可以长期固守。一是各将领都赞同他的主张。二是工事坚固,

有足够的守备力量。三是共军攻坚死伤必大,容易挫伤士气。共军在四平吃过大亏

,信心不足。



  当年卫立煌看望林彪,某种意义上只是长官对一位负伤部将的礼节性慰问。10

年後,当年名义上的部将,成了黑土地上平起平坐的对手。他一定下功夫研究了杜

聿明和陈诚的教训。他按兵不动,怕林彪打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客观上,他

走的却是一着死棋。



  9月24日,蒋介石召卫立煌去南京,迫令出辽西增援锦州,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

到沈阳监督执行。卫立煌与顾祝同争吵,甚至赌咒发誓:“出了辽西一定会全军覆

没,你不信我同你画个‘十’字(从前老百姓画押,不是签名,而是画一个”十”

字)。”(44)果然不出所料,果真就能证明这种预言的完全正确吗?



  克劳塞维茨说:“具有积极目的的企图引起歼灭性行动,具有消极目的的企图

等待歼灭性行动。”



  开头,彼此都怯手的。但毛泽东很快就促使林彪下定决心,积极果断地动作起

来。而“以不变应万变”的卫立煌,“变”起来始终是消极被动的,等于为当年的

115师师长创造建功立业的战机。



  而在顶撞总统和手执尚方宝剑的总统特使上,卫立煌可比发走电报又要追回来

的林彪痛快多了。



  卫立煌也真是条汉子。



  9月7日15时,“东总”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



  继社会部关系获悉:



  (甲)八月初卫匪在京,开於东北局势有如下检讨及决定:



    (一)判断我军将於10月发动攻势,重点为锦州,对沈则采取围困办法。



    (二)不放弃打通沈、锦线企图,但不轻举妄动,须应付我十月攻势。



    (三)维持沈阳十月底,以观时局进展,原则上不放弃该城,但避免作长春

  第二,必要时对军队改为轻装,准备做运动战及游击战,重要物资机器计划撤

  退,不能运走者破坏之。



    (四)尽量以长春牵制我之兵力,并已考虑长春最后突围之游击办法。



  这个“检讨及决定”,显然带著蒋、卫之间的妥协色彩,但在“判断我军将於

10月发动攻势,重点为锦州”上,是颇具眼力的。



  可他们是怎样敞的呢?



  卫立煌命令锦州兵站分监部的运输补给随到随运沈阳,储存的少数馀额亦应尽

快运沈。范汉杰说锦州必须有一个基数的储存,沈阳主力即将撤至锦州,不必徒劳

往返,给了卫立煌一个橡皮钉子。卫立煌认为打通沈锦线应由“剿总”负责,主要

兵力汇集中沈阳。范汉杰认为锦州必须增加兵力,以准备必要时打通沈锦线。辽沈

战役即将打响,范汉杰要撤退义县,卫立煌又是个不准,结果把一个很能打的暂20

师断送了。卫立煌和范汉杰都大抓人事,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互相掣肘。



  蒋介石则以高超的平衡艺术搞政治搭配,将两人推荐的人选各取二分之一。



  范汉杰任27军军长时,属于1战区司令卫立煌指挥的战斗序列。



  怛范汉杰是胡宗南的人,常常不理卫立煌那一套。蒋介石是应该知道这种历史

渊源的,却把这位陆军副总司令调来锦州给卫立煌当副手。



  权术大师蒋介石的拿手好戏,就是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倘若下边铁板一块,

还怎麽控制呢?



  内战中的内战。



  卫立煌认为汉杰只听蒋介石的,就努力接近廖耀湘、周福成等实力派人物。5月

初,廖耀湘等人奉卫立煌之命进京,本是陈述坚守沈阳的,却变卦了。一是见蒋介

石决心撤退沈阳主力,二是决定成立西进兵团,由他当司令,魅力实在不小,卫立

煌怕廖耀湘把主力拉走,坚决反对。



  蒋卫相左,卫范不睦,卫廖又僵。



  在国民党的关东这盘棋上,还有谁能比卫立煌、范汉杰和廖耀湘的精诚合作更

重要的呢?



  陈诚引咎辞职,蒋介石曾有意将东北和华北统一交傅作义指挥。



  傅作义是个明白人,坚不受命,于是找来卫立煌。如今搬弄不动卫立煌,就想

起他的爱将杜聿明,又要临阵换将。



  全乱套了!



  廖耀湘全军覆没,卫立煌坐在“剿总”大楼里,老和尚打坐般一动不动,一声

不吭。



  为吃粮,15岁就从军的3星上将,在想些甚麽呢?





            范汉杰的“天职”

              ——战犯录之八



  卫立煌竭力经营沈阳,范汉杰苦心经营锦州。



  蒋介石和陈诚交给范汉杰的任务,是打通沈锦线,维持锦州、锦西地区的生产





  北平,沈阳。南京。博作义。陈诚。卫立煌。蒋介石,职业军人范汉杰四出活

动,搞起穿梭外交。请调部队。交涉修复大凌河铁桥的器材,协商派人主持锦州和

锦西的工矿生产,这边苦心经营,那边却在拆台:南京决定把锦州炼油厂和锦州化

学合成工厂的设备,拆运湾了。



  他仍然积极整训部队,构筑工事,一心要把锦州这扇绝不允许被打开的大门经

营出个模样。



  但他还是泄气了,与卫立煌的明争唁斗,使他寒心。他认为“将帅不和,不能

作战”,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本来就不想当这个“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

主任——谁爱往这个冰天雪地的火坑里跳呢?



  8月2日去南京开会,他向蒋介石要求辞职。蒋介石不准,又找顾祝同。顾祝同

不准,他就请假去台湾(家属住台湾)。台湾去不成,又去找蒋介石。蒋介石限他

第二天回锦州,让空军司令周至柔派飞机送他回去,回到锦州又去沈阳找卫立煌要

摞挑子,并建议以卫立煌的老部下陈铁继任。也是不死心,也是向卫立煌示威。老

谋深算的卫立煌,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是老朋友,共同努力。



  指挥东进的17兵团司令侯镜如,在回忆录中写道:



    卫立煌当时对东北解放军冬季行动判断有错误。他认为东北解放军发动对

  长春攻势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解放军主力在北满,长春已被包围;国民党军

  在长春虽然工事好,但粮食、燃料都困难;解放军进攻长春,交通补给条件都

  好等,他认为确保沈阳、锦州是没有问题的。国民党军主力都其中在南满;从

  北满到南满交通补给线长,同时,解放军大城市攻坚作战经验不足。现在的问

  题是要解决过冬的粮食问题。(45)



  这与9月7日“东总”“社会部关系获息”不一致,但不排除这是卫立煌的真实

判断。



  范汉杰回忆道:



    我以前认为解放军不可能从长春越沈阳侧面行动全力南下的。但八月底我

  回到锦州後,从长春、沈阳、新民、辽中各地先後得到解放军南下的行动情报

  ,并有根多马匹拉的大炮在锦州、锦西间的东面涉渡大凌河,但确实的部队番

  号、人数终弄不清楚。(46)



  他面对的,是共产党最强大的一支部队,是共产党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炮队





  在国民党将领中,对共产党军事机器的强大威力,范汉杰领教得最早,体会得

最深刻。



  关东大门锦州只守31个小时,是怨不得范汉杰的。



  范汉杰没去台湾,倒把妻子弄来一座孤岛。环绕这孤岛的不是迷人的蔚蓝色大

海,而是死神的血与人之海。



  9月末,锦州已是岌岌可危,他的高级僚属纷纷把家属送走,他还把妻子留在身

边。一是借此安抚人心,二是自信锦州可以固守半个月,蒋介石绝不会放弃锦州。

那时东西对进,不但锦州可保无虞,也是建立功名的好机会。



  结果,西面只闻炮兵不见人,东面连用炮声增援的意思也没有,不过最终还是

见面了,在一个最不希望去的地方,以一种最不情愿的身份会见的010月9日,范汉

杰见势不妙,决定向锦西撤退。卫立煌好像专门与他作对,部队正要行动,来电命

令固守待援。指挥所由铁路局移到银行,也躲不过冰雹般的弹雨。而他的弹药越来

越少,10月14日中午,在林彪开始攻城两小时後,重炮炮弹即全部告罄。下午,各

部电话时断时续,後来全部断绝。



  当了九个半月黑土地“剿总”总司令,结束了卫立煌的军旅生涯。



  “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也是九个半月。



  卫立煌逃跑坐飞机,范汉杰和妻子用“11”号,范汉杰以军人的天职和不失军

人风度的勇气和忠诚,成为黑土地上第一个被俘的正规军中将副总司令。



  有人给卫立煌看相,说他的特点是“五小”(五官不大),是“大福大贵”之

人。卫立煌不以为然:“我打仗都是用生命拚来的,不是老天爷恩赐的。说我福将

,说得轻松,哪知道打仗的不容易啊!”(47)



  老天爷给的也好,拚命拚来的也好,比起方面大耳宽额头的范汉杰,以及廖耀

湖等人,卫立煌是够福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