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伟大的钱学森及其背后的海龟与土鳖 3

伟大的钱学森及其背后的海龟与土鳖 3



突然本已结束的考察出现了个尾巴,1956年春节后不久(春节是2月12日,故而因该在17日后),200多位科学家(包括钱学森)聚集在北京的西郊宾馆,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个远大规划——《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 “12年科学规划”,周总理亲自领导下,由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人具体组织科技专家们参与制订,花了相当长时间--------好几个月),这个规划相当重要,它将决定下面的科技发展方向。

钱学森主持完成了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但是,期间,军事部门的一致意见,是重点发展航空飞机,以巩固我国的空防。

钱学森说:无论是从攻击或防御的角度来看,导弹性能将比飞机优越,因为导弹将比飞机有更高的马赫数(当时的科技是打不下它的,现在也很难。飞机呢?能保证一定能和对手对抗吗?如果不行,那就是完全浪费)。尤为重要的是,掌握或开拓导弹或火箭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这里所用的材料是一次性的。飞机所使用的材料却要求能多次使用,这样,在燃料、发动机以及结构材料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发展导弹技术就可以暂时地不去解决这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解决的技术上的难题。发展导弹技术所唯一要解决的难题是制导问题,这在短期易于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而比较容易实现。接着钱学森便介绍了许多制导的原理,包括洲际导弹的制导原理。

于是,在这次会议的纪录上是:学森同志力排众议,这一具有真知灼见的分析自然为很多同志所接受。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导弹火箭)就此确定。

顺便说一下,钱学森的这个讲话居然被有些人(包括航空部门的有些人)当作航空失败的借口:因为这是伟大的钱学森说的呀,你看他不是一直没有反驳过这种说法吗?

他要反驳干嘛?他的目标实现了,成果取得了,这就足够了。

我敢说,要不是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他的这次讲话就会被当成一个瞎吹牛的典型被纪录在中国科技史上。

现在的老板们(包括TG的领导)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家伙是否在吹牛(TG后来吃过很多这样的亏,现在的老板们大都也亲身经历/听说过这样的吃亏事情)?

钱学森在这次事情中还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5项紧急措施的决策做出许多重要贡献,纪录如下:

通讯技术既是国防建设上的关键技术,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技术。但是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上,在当时也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有线和无线之争。为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主张重点发展有线?这除了有技术上难易等问题以外,最主要的是因为有线易于保密,而保密却是军事技术上的一项很根本的要求。为此,钱学森(当然还有其它无线电电子学的专家们)提出意见说,保密当然是通讯技术的重要要求之一。但是有线通讯的局限性太大,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多种多样的要求,其严重的弱点是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极易受到破坏。无线通讯将比有线通讯有更好的更广泛的适应性。至于保密问题,可以设法通过其它办法求得适当解决。然而,无线电电子学的重要性还不仅在于通讯。它是民用技术以及现代化国防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工农业、医药卫生等部门都离不开无线电电子学。在国防技术上,如雷达,自动化火炮的设计和指挥等也都离不开无线电电子学。钱学森还特殊地论证了高空大面积彩色电视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指出高空中的彩电系统将极大地有利于军事指挥机关对现代战争的监视和指挥。可以说,钱学森的这一独到的精辟的意见,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电子计算机也是当时有争议的一个项目。电子计算机是那一时代划时代的发明。已知美国的电子计算机每秒能运算8000次。这比起手摇电动计算器来真是飞跃式的进步。但是,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却并不那么明朗。快速计算机能否代替大脑思维的问题,更是一个疑问。为此,钱学森同志举出许多实例来说明推进快速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性。他曾举出水轮机的设计为例。过去为了设计好水轮机,要进行许多实验模拟,理论只能在极其简化的条件下进行计算。现在由于有电子计算机,就可以用数值方法对包含一切因素的复杂的方程精密求解。这样就可以在方程式中把影响水轮机设计的种种因素都放进去(直接指导了一个行业的发展研究方向)。这就能在最短期间以最经济的办法做出最佳的设计。钱学森同志还提出,过去数学家所能研究的方程是线性方程,而实际问题中所遇到的方程只好采用线性近似,这就丢失了原来方程式中所蕴含的特点。在有了计算机以后,就可以用数值方法来求解(现在所有学科都这么干了)。当然也因此提出了发展计算数学的种种理论问题(这就是后来数学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伟大的有限元法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钱学森同志还举出电子计算机可以下象棋的实例,表明可以代替人的思维。那时有些同志怀疑电脑怎么会胜过人脑,钱学森同志回答说,人的度算远不如电子计算机快捷,人脑工作久了会疲倦。所以,电脑在一定条件下将能胜过人脑(1997年5月11日,IBM制造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上赢了卡斯帕罗夫,轰动全世界。)。钱学森同志还介绍了电脑的记忆功能,逻辑功能,甚而学习功能等等,表明这是极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于是,这一重大项目的决策就此确定下来了。

关于自动化技术问题,钱学森同志也做了很好的论证。他向我们解释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原则上的差别。机械化是只能按一定生产程序而操作的机器;而自动化却是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能适应各种不同情况而自动操作的机器。未来工业的发展必然走向自动化操作(偶像呀,工业母鸡和其它机械现在不就是这样吗?)。这不仅可节省大量劳动力,而且为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所必需(太佩服了)。尤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战争中,必须有自动化的攻防装备,否则就不能适应未来的高灵敏的快速反应的现代战争(很多小白推崇的林彪发表的战争按按按钮就就结束的讲话,就是从这盗版去的。)。

钱学森同志还特别提出农业耕作的自动化问题。他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不能仅限于机械化,而是必须走向自动化。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按照钱学森同志的语言是如同绣花一样。中国必须发展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必须在农业机械的设计引入控制机。钱学森同志的这一建议提出后,当时具体负责规划工作的办公室主任,我国农业问题专家杜润生同志十分欣赏钱学森同志这一意见,认为这真正符合了太祖同志在中国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想法。然而钱学森同志却具体指出了技术上如何实现的途径。可惜的是,钱学森同志这一关于农业机构化的想法未能落到实处,在长期内被人们所遗忘了!我以为,这仍然是我国农业部门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指导思想。

原子能不是钱学森同志的专业。但是他也预见到许多重要领域的发展。他曾指出快中子堆的重要性,因为这能增殖燃料。他也曾提倡研究受控热核反应。为此,他在规划研讨会上做过一个如何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设想的报告。他指出只要将墙壁做成多孔材料,那么通过液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漏,将能解决任何大量热能产生后的散热问题。他还指出研究原子能在飞机和潜艇上应用的重要性,因为这能极大地增加续航能力。

钱学森同志也热情地支持半导体的研究。因为利用半导体将能制体积小、寿命长并稳定可靠的二极管和三极管。这对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至关重要。可惜的是,我国科学家未有预见到集成线路以及大规模集成块的发展。以致于我国的在这方面工作的起步竞落后于国际水准10年!

PS:1972年,外交部某领导从国外带回一部科学计算器,但国内有的专家认为,我们已可制出百万次计算机,这种小玩意算什么。当时钱学森认为不要太早下结论,于是国防科工委下文由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吴几康教授主持,由国防科工委、电子工业部的研究所及清华大学组成研究分析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报告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对我国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提出了建议。从此这方面的工作才展开。

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组建导弹航空事业的科研机构、设计机构和生产机构。国务院任命聂荣臻为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钱学森为委员。遵照中央军委的决议,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提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由钱学森任第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建议建立导弹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

中央书记处很快批准了聂荣臻的《初步意见》。土星共同体中央总书记太宗表示:“大家放手去干,成功了,功劳是你们的;失败了,责任由书记处承担。”(连笑贫天尊也被迷惑住了,他可是在原子弹上投了反对票的--理由是代价太大,而却始终基本没有为难过航天--------在 20多年后至少没有专门为难。可以说,一网打尽了中国在接下来30多年中的所有领导人)。于是钱学森立即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航天部的前身)。

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钱学森回归祖国一周年),由聂荣臻主持,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车道沟兵器招待所宣布成立。

TG的确从一开始就没有信任错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事。

我们知道,光一个人是搞不出火箭的,哪怕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天才,精通所有科技知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也同样如此。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专家们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其实,所有的大工程都如此)。在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钱学森之下有一批英米海龟,他们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主要代表人员(主要是火箭和地地导弹相关的人员,简单介绍,信息来源官方介绍,为紧扣题目有所删减,主要为他们前期的经历和贡献)吧:

任新民: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在哈军工程任教授,后被授予上校军衔。1956年8月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5院的第2个人或第3个人,另一个我没有查到)。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集中国第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中国第一代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于一身。

庄逢甘:

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0年回国,历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军工教授。

1956年8月调入国防部五院,长期从事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试验和计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此人是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极为重要人物,筹建了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任过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委29基地(谈飞机不知道这个部门就可以去死了)副司令员。谈到中国的风洞不能不谈到他。

梁守槃: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9年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2月回国,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航空系和机械系任讲师、副教授,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技士、设计课课长,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主任,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授、教授会(教研室)主任。195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6年9月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苏联P-2导弹)总设计师。后负责火箭发动机研究、空气动力试验和全弹试车工作。后因故专攻海防导弹(这不在本文的范畴,故不多介绍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去了解,成就很辉煌)。

屠守锷: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留学,194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工厂任工程师。 1946年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航空系任教,任清华大学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北京航空学院(后来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从1957年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57年加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

陆元九:

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后到福特汽车公司任主任工程师(为了回国)。1956年回国(紧跟钱学森)。中科院自动化所,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

1968年调航天工业部。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

杨嘉墀: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9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8年后加入国防科委五院。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

杨南生: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195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先后在长春一汽(顺便提一下,当时386也在那)、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任职。

1964年调入国防部五院四分院,领导了T-7系列探空火箭的研制。领导过多种战术型号动力装置,“长征一号”末级发动机(固体发动机),返回式回收制动发动机,“东方红二号”远地点发动机,某型号两级发动机(水下发射固体火箭发动机,应该就是JL1潜射导弹)等动力装置的研制。并领导了第二代固体战略型号(东风31)打基础的多项先进技术的预先研究和几种大直径综合试验发动机的研制。

王希季: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放弃开始攻读的博士学位回国,建国后第一批回国人员)。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65年加入航天部门,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曾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提出了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他们大都是两弹元勋,星光闪耀,很辉煌吧?但是看他们的所学在加入航天部门前的经历(尤其是1956年前的经历),当时连他们自己在内谁相信他们能将火箭、导弹研制出来?好像只有任新民沾边一点,因为他在华东军区的时候研制过类似火箭弹的东西(还只是讨论设想而已)。

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关键人物钱学森是从航空口“挖”过来的,这部分人相比后来在航空口广为传送的海龟大牛们,可是一点都不差,也许我们可以说,钱学森要对中国航空的落后要负责。不过,我们也别忘了,钱学森本人就是当时(也是后来的很长时间内,到现在好像还是)中国最顶尖(没有之一)的航空大师,是世界最伟大的航空大师中的一个,在航空方面的成就比其它人都要高无数倍!他本人从航空跳槽到航天才是中国航空最重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