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胡侃摄影:漫话摄影器材(一)by AlphaQ

胡侃摄影:漫话摄影器材(一)



摄影术这个东西,既然是个“术”,就与技能相关。玩儿不转照相机这个破玩意儿,就说不上别的了。您的脑子里就是有再新颖惊人的创意,最终还是要通过照相机这个东西来表现,不然您就是文字作家或者口头评论员了。

有不少同志认为有了好的“创意”就是摄影爱好者,或者直接就是摄影艺术家了,一旦别人提到照相机基础常识就会张着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可就现大发了。



就是为了能让自己有欺骗群众的本钱,也应该多少知道点儿不是?被群众发现竟然不懂摄影器材,岂不是笑话了么?



先说明一下,我现在说的这个与艺术无关,不过是介绍而已。千万可别因此就以为我懂摄影有创意,谁要是叫我土鳖土艺术家。我可真跟丫急!



摄影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就是那帮热情极高,自我感觉极好,极有丰富“艺术细胞”、就缺乏那么一点点基本技术常识的人。要是哪天你遇到一个大侃特侃“创意”的主儿,你就知道今天出门没看皇历,遇到真主--摄影艺术家了。



现在,摄影艺术家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皆是,满坑满谷,主要是照相器材自动化的结果。相机的自动控制技术越成熟,艺术家就越多。其实这并不是大家都懂艺术了,而是技术进步导致大家都有机会来“艺术”一把的结局。



自动照相机真是个好玩意儿,很容易让人找到自己原来是个很有摄影“创意”的人那种美好感觉。尤其是现在的数字机器只要充电不用花钱买胶片,更是可以肆无忌惮的随意拍摄,总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时候。



大部分其他的门类都需要知道基本的东西才能上手,比如画画的要知道使用调色板,弹琴的要基本了解乐器和基本乐理。就是摄影最能省事儿,你什么都不需要知道,只要装上电池就齐活,就是艺术家了。



馅饼不砸我砸谁。



以前的人比较艰苦一些,不仅要花钱买胶片,还要花很多心思研究怎么使用照相机。与现在的自动数字相机相比,使用那些复杂的机器简直就是痛苦的煎熬了。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不过呢,圣人说了,“no pain, no gain”。所以,痛苦并不是白白痛苦,搞明白这些东西如何运作多少还是有点儿积极意义的,因为虽然技术进步,但是摄影术的基本构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记得,这摄影术是个法国人发现了感光材料之后才开始玩儿起来的,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年了。开始的时候自然很愚昧很简单了,相机就是个黑盒子,快门也就是镜头盖,感光也不是胶片,更不是CCD或者CMOS,而是涂了感光材料的玻璃板。



传统的“干板照相机”的名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能取得的最好质量的摄影画面,还是通过这种大型的“干板照相机”获得的。那年纽约911事件之后,有摄影师专门给那些消防队员们拍照,用的还是大幅画面的干板机。那帮玩儿大机器的摄影老炮儿们,对35毫米的机器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更别说还不如35毫米胶片质量的数字机了。.



不过,大机器与小机器的差别并不在“创意”,而是画面的图像质量不同。在这方面,同样的道理也存在:“size matters”。越大越过瘾。呵呵,,,



现在,一说数字单反机,好像就是好东西了,其实单反机虽然优势很明显,但是其设计本来就是以损失一些质量为代价才出现的。



再提醒一次,咱说的完全无关“艺术”或者“创意”,只是工业产品和技术。这种艺术,如摄影,谁都能假装艺术家,如电影,谁都能看出自己的想法来,大概就是典型的“普罗艺术”了。什么都不懂,没有常识的人也有机会谈“创意”,整个儿就是“亿万人民尽舜尧”,狗屎也能上桌子,于是经常有说不清楚的事儿。



所以,咱不懂的东西就不说了,别提“艺术”,就说产品,工业产品,就跟讨论凤凰自行车和飞鸽自行车一样,完全不艺术。



照相机,按照画面篇幅来分,有大幅,中幅和小幅,以及现在比小幅还要小一些的数字机格式。一般没有人用小幅这个说法,通常指的就是35毫米胶片了。



大幅,包括8x10,5x7,4x5,使用最多的应该就是4x5,因为这个尺寸可以比较容易的上放大机,而更大的胶片虽然更好,却只能用灯箱接触印相,不容易放大。8x10的放大机不是没有,而是不太现实,那个玩意儿我也只是在studio city见到过一次而已,两层楼高的一个大家伙,看起来很恐怖。



大幅机,分单轨和双轨,其中单轨机比较正式,双轨机简单也便宜一些,还有比双轨机更简单的便携折叠式。简单与复杂的差别并不在获得画面的图像质量,而是在于对成像的控制。大幅机给摄影师的不仅是画面质量,更重要的是对成像的控制,因为大机器的镜头不仅是可以随便换,而且是可以随便扭的。这个功能在中幅机上机器少见,其他机器上则是根本没有。大部分有“创意”的艺术家们都没听说过有摄影控制这件事儿。



当然了,数字机器都是全部自动控制的,咱只要有“创意”就足够了,何必控制?



我经常说,彩色摄影只有两件事儿:构图,和曝光。其实,这是对我们现有的条件而言,如果被玩儿大机器的听到,大概立刻就得给我俩嘴巴。摄影术的内容,其实要大大超过我说的构图和曝光,我那样说等于是亵渎。呵呵,,,



这大机器看起来特别简单,但是门道儿很深。我有过一架4x5的机器,把玩很久也没弄出个所以然。



我那时候闹个大机器来,主要是为了吓唬那些假装艺术家的同志们,其实我自己也远远没有到玩儿大机器的程度。那东西确实很能唬人,扛出去一架起来,玩儿哈苏的同志们都晕菜了,全体肃然起敬。呵呵,,,







这个是一架著名大牌林哈夫的产品,technikardan,单轨机。这个玩艺儿可不便宜,看起来像个手风琴,却要好几千美元才行,而且不带镜头和其他附件。







这个也是林哈夫产品,M679,不过是装120胶卷的。使用这种机器的人不用哈苏,图的就主要是对成像的控制,不过这东西可比哈苏贵多了。



一般说来,大幅机的大牌就是林哈夫,其实还有个厉害角色,比林哈夫的价钱还高,是瑞士制造的机器,仙娜。







这个机器是瑞士仙娜P3,不算特别贵的型号,大概六七千美元一架机身。







这个是比较经典的仙娜12型。



我国也制造大幅相机,现在比较著名的是我们上海制造的“申豪”,我自己没有把玩过,但是听说也很不错,虽然比不上林哈夫或者仙娜那么精密和细致,但是也非常不错,据说是红木结构的,看起来也很漂亮。我印象里,一架崭新的“申豪”机身好像大约有一千美元就下来了,便宜!



镜头这个东西是越大就越不好造,所以制造大幅机器的厂家从来都不制造相匹配的大镜头,能把机器造好了就很不容易啦。哪儿像现在那些数字相机那么好弄。大镜头的设计制造难度也比较大,全世界制造大幅机镜头的只有几家:德国的蔡斯,史耐德和罗登德,英国的扣扣,还有日本的尼康和富士。以前还有过几个别的牌子,目前大概全世界就这么六家了。



大幅镜头,与我们一般理解的镜头不太一样,那东西不仅是成像的面积大很多,而且光圈和快门以及闪光联动等功能也都在镜头上,就差个暗箱,完全就是个相机了。



大幅机没有独立的取景器,其取景方式是焦屏取景,属于最准确的方式,但是不方便。不仅是要头上蒙黑布,而且焦屏上的成像是上下左右全部颠倒过来的,看着有点儿别扭,需要有个适应过程。仙娜生产一种供大机器使用的取景器,可以像普通的35毫米单反机那样取景,而且大多了,还是两只眼睛同时看,看起来很舒服,可是那东西挺贵的。



在某些情况下,大机器的测光也比较复杂一些,因为这东西的控制选择多,导致的测光难度也大了,尤其是在加长皮腔后就更需要点儿学问。仙娜与德国的测光表大牌高森共同设计制造了一种给大机器使用的焦屏测光表专门对对这个问题,很好用。那个测光表看起来有点儿像电影《地雷战》中日本鬼子用的探雷器,用探头顶在毛玻璃上直接测光,非常准确可靠。



我哥买过一套这种仙娜测光表,当时还特别来电话让我过去看他演示这种表在大机器上多么好使。



这种大机器上的焦屏取景虽然最准确,大概也是最麻烦的。其他的未必这么准,但是都更方便。



除了焦屏取景外,应该还有另外四五种取景器的设计:



直视取景,平视取景/旁轴,双镜头反光/双反,单镜头反光/单反,还有就是我们最近使用的数字机液晶屏取景了。



其中,比较原始的直视取景器最为简单愚昧,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可笑。



这架机器上装的就是直视取景器,完全没有玻璃透镜,只是前后一大一小两个框给人一个大概的拍摄画面范围。虽然可笑,但是这架机器却是非同小可。这是相机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我记得是1925年,德国徕卡公司的Oskar Barnack设计出来的最早的35毫米型号相机。估计这东西您给多少钱徕卡也不卖了。



咱接着抡摄影器材。



上次提到的主要是大幅机,名牌货如林哈夫和仙娜,其他的厂家也有比较便宜一些的,日本也制造大幅机,如比较有名的牌子是“骑士”和“偷油”等,质量相当好。



大幅机很少有镜头与机身的配合问题,因为大幅机与镜头之间不是我们熟悉的卡口关系,而是镜头装在镜头板上,然后再装在机身上。镜头板是连自己都可以动手做的东西,很简单。所以,几乎任何大镜头都可以装在任何大机器上使用。



大机器的功能虽然强大,也有先天缺陷,就是太大太笨重,完全不能随身携带作抓拍或者体育运动摄影之类的用途。总而言之,这玩艺儿太严肃了。呵呵,,,



大机器的制造厂,也不是只生产大机器,偶尔也出产小机器。当然,所谓“小机器”仍然是大家伙,只是比大幅机小罢了。







这架机器是林哈夫的产品,型号是617S III,机身带一个72mm的广角镜头,卖大约八千美元一架。这个机器是中幅机,使用普通的120格式胶卷,但是成像的底片面积是哈苏的三倍!所以,底片尺寸差别很大,一般哈苏怎能跟这种东西叫板呢?



我可是丝毫都没有贬低哈苏机器的意思,哈苏当然是好机器了,不然也不会一直牛烘烘这么多年。



哈苏是个啥?是瑞典一个小老头儿。







这个笑眯眯的同志就是哈苏。多大年纪我可说不上来了,应该相当老了,靠近一百岁,或者干脆已经过世了也说不定。



哈苏相机的开始说起来挺好玩儿的。当年二战时候,德国有一家飞机坠毁在瑞典境内,瑞典军方从德国飞机上拆下来一套照相机,然后把工程师哈苏给叫来了,问他能否仿照这个东西设计制造一样的照相机出来。



据说,哈苏的回答比较幽默,他说:“不行。跟这个一样的我可不会造。但是,我倒是会造比这个更好的。”



人家哈同志,牛币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真的就把好东西给设计制造出来了。后来战后于1948年成立哈苏公司直到今天,哈苏在中幅机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有一次,哈苏老同志来美国,入境时候美国边境官员检查护照看到他的名字以后,跟他开玩笑说:老同志,您的名字跟一种照相机完全一样啊。老哈同志听了呵呵一笑,回答道:“不是我的名字跟照相机一样,而是照相机的名字跟我的一样。我就是造照相机的那个哈苏。”







这是哈苏公司的小模样儿。



这个瑞典哈苏机器,到底有多牛,怎么个牛法儿呢?简单点儿,咱们这么说吧:这个东西是真牛到天上去了。德国飞机从天上掉下来给了哈苏设计制造照相机的机会,哈苏产品却比德国飞机飞得高多了去了。



哈苏成为美国航天局首批选中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的专用相机。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Neil Armstrong-



这张人类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照片估计全世界人民大部分都有印象,跟随照片的是美国宇航员的名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张照片是用什么机器拍摄的,知道的人比较少。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哈苏。 www.coastidebbs.com







这架机器,就是特别改装过供美国宇航员登月使用的哈苏“月球版”,原版是哈苏500EL型。www.coastidebbs.com







这个是哈苏的500CW型黄金纪念版,我忘了价钱,反正挺他妈贵的。看那镜头,卡尔蔡斯的眼睛都红了,能轻易就饶了你么?弄不好一万焖都下不来。







这个是哈苏的千年纪念版,是比较新型的机器503CW ,有一些自动功能,不过哈苏的用户中很多对自动功能并不是很感兴趣。







把黄金和纪念之类的给去了,最普通的哈苏是这模样儿,不过还是很贵。







哈苏机器是单镜头反光毛玻璃取景。这是用家在使用哈苏的状态。这架机器上装的镜头是旧版的德国蔡斯镜头,我们老中的练家子通常称之为“蔡斯老白”,老白的质量完全没有问题,与新版蔡斯的唯一差别就在于镜片镀膜比较单薄,所以价钱也便宜一些。但是有些人就喜欢老白,甚至超过新版蔡斯,因为老白头在拍摄黑白片时候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登月使用的相机并不是只有哈苏一种,还有另外一个同时牛上天的机器,35毫米的相机。是日本的尼康。







这架机器就是登月使用的日本尼康NASA Nikon F3,仔细看可以发现其明显改装过的地方:热靴触点取消了;速度设定盘比较高,便于戴手套使用;过片扳手比一般的粗大一些。还有不明显的是取景器与一般的不同,方便宇航员透过面罩使用。







登月使用的镜头自然也不止一个了,这是其中之一,尼康105毫米中焦头。这个镜头到处都是,很容易买到,也不贵,大概100多焖就下来了,但质量非常好,很好使。我用了很多年,只发现一个小缺点:最近聚焦距离有一米远,有时候拍比较靠近的时候不太方便,这也是没办法,受焦距的限制,除了微距头,什么镜头都一样。



尼康是实打实全是自己的本事获得登月的资格,这方面比哈苏还要硬气一些。哈苏能够被宇航局选中登月,自然是自己东西好了。但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机器上装的蔡斯镜头。没有蔡斯镜头给哈苏戳着后腰眼儿,大概哈苏就危险了。



哈苏之所以那么牛,很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其镜头,也就是德国制造的蔡斯镜头。当然,采用蔡斯镜头的机器并不是只有哈苏一家,但是其他的机器都没有哈苏这么多镜头的选择,也不如哈苏系统这么齐全。哈苏机器的质量也确实非常好。



哈苏的镜头几乎是清一色的蔡斯头,最近几年才见到有哈苏卡口的德国史耐德镜头,仍然很少。一般人都认定哈苏只用蔡斯镜头,所以要在中幅机上用蔡斯镜头,就首选哈苏。



坏了,咱们扯到德国蔡斯了。



要说摄影器材,绝对不能错过的首先就是蔡斯,没有蔡斯就没有新中国!



蔡斯对于照相机和镜头的意义无比重要,说摄影器材不提蔡斯就是极大的犯罪,比贪污浪费严重多了。好像说乐器谈到电吉他绝对不能错过美国的Fender一样,都是具有开先河意义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摄影不能忘蔡斯。”



玩儿相机的不知道蔡斯,其严重程度不亚于我党的优秀党员不知道毛主席。



今天先到此为止,等我吃点儿饭有精神儿了咱再接着说这个摄影器材中的“毛主席”,德国蔡斯。